close
新聞日期:民國95年09月16日 | |
![]() | |
![]() |
南投王玉鸞每月定期「捨」出,創造服務人生 |
![]() |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十多年來,南投王玉鸞以生命當志工,馬不停蹄的和水蜜桃同坐著「溜籠」,歡喜自在來回梨山、埔里間,完成了捐百萬款項助人的壯舉。 王玉鸞勤儉持家,每月捐款心念堅定,曾經遇到道格颱風、九二一大地震等天災,都不曾放棄,她說九二一大地震時,自己一邊償還貸款,一邊捐善款。因為她深信,錢是四隻腳,人只有兩隻腳,要先捨才能得。 十幾年前,一家六口在一甲半的山地種植水蜜桃、新世紀梨、雪梨和蜜蘋果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努力,一家人在土地上用心耕耘,儘管剛剛開墾時果樹小,付出與收成不成正比,近五年來改以有機栽培法栽培。 在兒子就讀國小四年級的時候,王玉鸞擔心以後孩子上國中時,就得騎一個多小時的腳踏車才能到學校。為了方便孩子就學,王玉鸞決定向銀行貸款兩百多萬,在市區買一棟房子,舉家搬遷到埔里。一家人在收入日不敷出的困境中,多了一筆貸款債務。 一家生計看天吃飯時好時壞,「如何償還債務?」王玉鸞想盡辦法討教他人,有人建議果樹加營養劑,會增加產量。王玉鸞試著這麼做,但是當年果花幾乎掉光因而收成很差,生活更陷入困境。王玉鸞表示:「那一年,先生白頭髮好像變得比較多。」 「把失敗當經驗,檢討做改進。」王玉鸞鼓勵先生時,巧遇貴人葉先生,葉先生表示:「慈濟有塊福田,接近它可以改變因緣。」捐款不是有錢人的權利,而是有心人的參與。王玉鸞先找到慈濟志工,開始每月捐出善款的行動。 發現兒子在台北就讀五專時都在被「當」邊緣,並染上抽菸、喝酒惡習,讓王玉鸞煩惱不已,記得證嚴上人說過的一句話,「煩惱斷,智慧開。回想過去是雜念,想未來是妄念,應該把握當下。」在寒暑假期間,王玉鸞都會要孩子回來上山幫忙採水果,體會父母的辛勞。 當兒子即將畢業,面臨升學或服兵役的選擇。王玉鸞鼓勵孩子說:「願大,力就大。」兒子確定繼續升學,但是自信心不夠,準備考試時卻讀不下書,王玉鸞會柔軟撫慰兒子:「你靜下心來,要發願,考上插大參加慈青,做利益人群的事。」兒子竟如願考上逢甲大學,參加慈青,又繼續攻讀台大生物機電研究所。女兒也因此受到影響,選擇就讀慈濟技術學院。 王玉鸞省吃儉用拼命工作,並將每月收入規劃為行善佈施、生活費、教育費、果樹成本費、儲蓄的五分法概念,是來自維繫全家生計一甲半的山地,生產力不穩定的督促。現在全家人在王玉鸞捐款一念心的帶動下,也加入慈濟志工行列,投入社會慈善公益工作。 新聞提供: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
全站熱搜